在迁安市杨各庄镇万军村北侧50米处的一片高台之上,就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万军山遗址。正值连日阴雨过后,东、北两侧山脚下的青龙河、冷口沙河滚滚向前。
万军山脚下的青龙河。记者 吕泽萱 摄
记者一行跟随迁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和行业管理科科长唐学军,沿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山顶是一处土质疏松的平台,褐色沙土上种满了树木、庄稼,一块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军山遗址”的石碑赫然在目。
人类在此地曾经久居
唐学军在石碑前介绍:“1992年,经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文物,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万军山遗址被迁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3月,河北省文物局组织的文物普查队在迁安境内普查时发现此遗址。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1992年6月3日至7月4日进行试掘,试掘面积20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盆、红顶钵、陶鬲等陶器,还出土了大量石器。
据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的遗址面积15000平方米,文化层东薄西厚,约1—2米,地表散布着大量的陶器残片和石器。陶片多为夹沙褐陶和泥质红陶,纹饰以压印“之”字纹居多,条纹、席纹次之,绳纹素面较少。两侧断崖处暴露有灰坑,内涵丰富。
万军山遗址风景优美,有水有田,非常适宜人类居住,从山脚下的第二台地开始就有新石器时代遗物。地层叠压处向上有夏、商、周、春秋、战汉遗物。1992年省文研所在此发掘时就出土了居住址、灶台等遗迹,证明人类在此地曾经久居。遗址的文化内涵,与附近安新庄遗址有很多相似之处,器物的形状和纹饰与河北省三河县孟各庄遗址一期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相同,因此该遗址应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迁安境内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44处
迁安市地处燕山南麓,文化底蕴深厚,现有普查统计的古遗址200余处,其中有7处旧石器时代遗址、1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42处夏、商、周遗址、67处战汉时期遗存,其中万军山遗址被列入国保单位,证明新石器时期迁安古人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迁安境内遗址内涵可分为6层。第一层为战国时期文化遗存,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夹蚌(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宽平沿深腹盆、豆等,这一层主要分布在遗址的西部。第二层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器物主要为陶器,器形有夹砂红褐陶的素面鬲、盂等。第三层为魏营子类型文化遗存,只见几个灰坑,出土陶器主要为鬲、罐、盆等。第四层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出土遗物数量较多,多为陶器,器形主要有夹砂陶绳纹南、瓤、鼎、盆等。第五层为红山文化遗存,出土器物为陶器和石器,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钵及红顶钵,发现1片彩陶片;石器有石斧、石铲、网坠等。第六层为赵宝沟类型文化,出土遗物为陶器和石器,陶器以各类夹砂红褐陶的筒形罐为主,也有部分泥质黑皮几何形纹圈足碗、泥质红陶钵及红顶钵、筒形罐纹饰主要为“之”字形纹、刻划纹、戳印纹等。石器多为网坠。
两名小观众在迁安市博物馆内饶有兴趣地观看“万军山遗址发掘现场”图片。记者 吕泽萱 摄
新石器时代的迁安文化性质兼有我国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特点且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夏商周简称三代,为青铜时代,也称铜石并用时代,迁安位于夏朝的边远地区,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夷戎之地,迁安境内共发现夏、商、西周三代的古遗址、古墓葬44处。
很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制陶工艺。记者一行在迁安市博物馆看到的陶器“袋足鬲”,就出土于万军山遗址。鬲是古代炊具,就是锅的原型,它的三个大袋足增加它的稳固性,表面的绳纹可以增加受热面积,使食物尽快煮熟。古人装饰所用的一些饰品,也出土于万军山遗址,有绿松石饰件、玉拔、玉玦等等。
迁安市近年来在附近沿青龙河河道修建的“滨河绿道”,在山水之间蜿蜒向前,为岸边居住的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在万军山上守护山林的原万军山村支书刘志勇,曾经在2006年至2015年担任村支书。他非常欣慰地介绍,村里有1400多口人,山上的机耕地后来响应国家号召退耕还林,环境越来越好了。村子一直在注重绿色发展,生活水平比原来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迁安市近年来建设的紧邻村庄的滨河绿道,对村子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契机,很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对当地经济起到了带动作用,收入提高很多。
万军山脚下的树林与庄稼。记者 吕泽萱 摄
他也是在坚守父亲的嘱托。刘志勇介绍,父亲在世时告诉他:“你什么都可以放下,在你的有生之年,一定要把万军山遗址的保护工作延续下去。”他欣慰地介绍,这条绿道每到节假日,吃完饭骑车、徒步闲逛的都很多,村民们的核桃、板栗、白薯、猕猴桃等农产品都能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