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盐碱地改良走出新“稻”路

简历 消息({{view.message_count}})
职位 消息({{view.message_count}})
首页
唐山资讯
唐山:盐碱地改良走出新“稻”路

唐山:盐碱地改良走出新“稻”路

文章来源:唐山人才网
2024-06-05
1844

您可能不敢想,曹妃甸区60年前存在大片盐碱地,主要原因是唐山市位于渤海湾北岸,大海在馈赠富饶渔业资源的同时,也使滨海地区形成了“盐、板、瘦”为主要特征的盐碱土壤,在全市76万亩盐碱地面积中,曹妃甸区就占了一半还多,达40.88万亩。

20世纪50年代,河北作出《关于建设国营柏各庄农场的决定》,引滦河水入沿海荒地,为国家生产商品粮。在海挡大堤、在输水干渠、在方圆数百公里的整个垦区,一批批建设者装点了一个“向荒滩要粮”的火红年代。

第一代农垦人刘东坡回忆道:“当时我们手挖肩抬,在两年内,农场建成72公里的拦海大堤,修起集灌、排、蓄为一体的水渠系统。”到1958年,农场稻米亩产量达200斤,经过几代拓荒人不断尝试,盐碱地一步步变为良田。

唐山:盐碱地改良走出新“稻”路3.jpg

唐山市曹妃甸区通过稻渔、稻虾、稻蟹共养,探索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模式。

近年来,唐山市积极构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体系,形成了“良法改地、品种育推、综合种养、持续提效”的多功能多层次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模式。在轻度、中度盐碱地带,唐山推广种植耐盐碱农作物品种,适地实施“豆-稻”“稻-麦”轮作;在重度盐碱地带,通过“挖塘降水、稻渔治碱”方式,开展海水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

由于唐山沿海区域稻田富含多种离子,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再加上灌溉鱼蟹能够生长的生态水,施用生物有机肥和高效缓控释肥,产出的大米色香味俱佳。如今,“滦南大米”“曹妃甸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柏各庄大米”等盐碱地上产出的大米已经成为京津冀百姓餐桌上的重要主食。

曹妃甸区内目前有39家省市龙头企业、640户家庭农场、420家农民合作社和70余家农村电商平台为主体从事相关生产,构建以“公司+合作社+电商+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年带动农户2.2万户以上。

唐山:盐碱地改良走出新“稻”路4.jpg

唐山市曹妃甸区咸水灌溉番茄大棚。

“通过稻渔综合种养,现在亩均效益超过1300元。”唐山市曹妃甸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研究员张洁介绍,目前,曹妃甸区这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推广约3.5万亩。同时,曹妃甸区创新利用稻田泡田水开展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每年1月开始淡水泡田,4月中下旬将洗盐排碱水抽至紧临的池塘,养殖适生水产品种。目前,全区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亩综合效益3000元以上。

今年5月份,由曹妃甸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总结编写的《洗盐排碱水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技术模式》和《洗盐排碱水大宗淡水鱼池塘绿色高效养殖技术模式》两个异位综合种养典型案例入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华北盐碱水综合养殖适用性技术与典型模式》一书,在全国推广。

唐山:盐碱地改良走出新“稻”路5.jpg

《华北盐碱水综合养殖适用性技术与典型模式》一书。唐山市曹妃甸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供图

如今,唐山市把盐碱地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稻田认养有机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渔蟹稻香园”“多玛乐园”“农垦历史展馆”……每到节假日,京津冀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唐山盐碱地区域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约3.44亿元。

“接下来,我们将采取更多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沿海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唐山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处处长孟庆营说。

微信扫一扫打开

专属客服
{{userInfo.adviser.nickname}}
手机:{{userInfo.adviser.mobile}}
邮箱:{{userInfo.adviser.email}}
唐山小才
手机:13933456951
邮箱:10740710@qq.com
{{item.name}}.{{item.file_extend}}
发送
编辑常用语

{{item}}

添加常用语

请不要填写手机、QQ、微信等联系方式或广告信息,否则系统将封禁您的账号!